投放转运处理一个不落 这座城市垃圾处理投资将达200亿
浏览量:1959次发布时间:2018-12-15 15:31:42

从侧重源头分类,到补齐转运处置“痛点”,再到化解末端产能不足,上海的这张城市垃圾处理网正在逐步成型。下一步,上海将加快末端设施建设,实现2020年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7000吨/日,并在设施建设进程中强化技术探索、扎根市场化路径。

  作为“新时尚”的垃圾分类,正在上海全面铺展开来。
 
  来自上海绿化市容局日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消息称,截至2019年底,上海力争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,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全覆盖。“明年可能会将街镇分类达标情况定期在媒体公示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。”绿化市容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 
  截至2018年11月,上海源头分类实效模式更加明晰。其中已完成近9689余座分类垃圾箱房和分类投放点的规范化改造,通过定时定点分类垃圾投放,很多居民也学会了基本的垃圾分类方法。同时也能够领取相应的“绿色账户”积分,换取日常生活用品,实现了一批批垃圾分类达标和示范居住区。另据上海绿化市容部门透露,目前已经有40%的小区完成实现分类实效达标。这一数字将在明年达到70%,到2020年实现90%。
 
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重末端、轻前端,清运企业混装运输曾是环卫市场化弊端的真实写照。为此,针对城市垃圾处理期间混装混运的难题,上海从规范收运车辆入手。从分类收运环节来看,2018年全市新增湿垃圾专用车近197辆、有害垃圾车15辆。而这,也仅仅是上海计划用3年彻底打好“全程分类”的硬件基础。
 
  城市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理能力,同样关系着生活垃圾分类的整体质量高低。上海目前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为2万多吨/日,其中实际投运的焚烧能力约1.3万吨/日。以此计算,上海实际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只有三年目标能力的70%。按照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工作要求,2018年启动了新一轮生活垃圾末端设施建设。集中设施规划新、扩建湿垃圾处理设施8座,年内计划开工5座,其余3座设施预计201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。目前,上海已建成的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投运达到1.33万吨/日。
 
  和有害垃圾、湿垃圾、干垃圾有所不同,可回收物目前主要通过“两网融合”设施回收。公开资料显示,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玻璃、废金属、废塑料、废纸张、废织物等(简称:玻、金、塑、纸、衣)。全市两网融合的市场也在不断成熟发展,迄今上海已回收服务点建设约3000个、中转站建设100余个,同时形成由11家企业参与的可回收物市场主体格局。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,国内再生资源回收巨头企业仍集中在末端,而这一产业规模预计超过3000亿元,且目前市场上的竞争者不多。
 
  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同样离不开立法。为进一步提升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,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于年初发布了《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。《行动计划》明确三年时间内要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,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。在原来一个小区、一个单位分头推进的基础上,实施整街镇或整行政区的全面推进方式。到2020年,全市所有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,90%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。
 
  而在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垃圾处理方面,此次《行动计划》提出的内容强调了“强制分类”的举措。下阶段,上海将进一步按照《行动计划》,力争2019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,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全覆盖。并将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全面提质增速,诚如在分类基础设施建设、完善法律法规和引入社会资本等关键环节上持续发力。据不完全测算,上海用于推进《行动计划》的投资大约在200亿元左右,其中,大部分投资就是聚焦末端处置能力的提升。

相关新闻

Related news